世界新消息丨爱让人感到满足,但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的说说,爱让人感到满足,但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也是该领域全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之一。她不仅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一生致力于以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儿童的认知与成长。她养育了三个儿子,现有三个不到5岁的孙辈。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


【资料图】

高普尼克教授著有上百篇学术文章,其专著大多已译成中文,包括《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如何思考》《园丁与木匠》等,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从严格意义上讲,她的作品不算是传统的“育儿书”——没有抚养孩子细节操作上的指导,也没有空泛乏味的大道理,而是专注于最新科学实验的探索,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总结儿童的发展规律,从而引发学界以及公众关于人性这一最根本问题的思考。

儿童有着非凡的潜力及学习机制,他们独有的特点对成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甚至对现在的热点话题——人工智能的研究,都有非同寻常的启示。

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最为特殊的关系,人类发展的方方面面——学习、发明、创新、传统、文化、道德等,都深刻地植根于这种关系之中。

营造充满爱的生活环境,尊重自己所爱的人的自主权,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佳礼物。

以下是本刊特约撰稿人赵静一对高普尼克教授的专访。

为什么研究儿童?

问:我们可以从您的研究背景谈起吗?您接受过哲学和发展心理学训练,有着超强的跨学科背景。在您看来,哲学和发展心理学在哪些方面有交叉?在儿童研究中,这种跨学科方法的特别价值在哪里?

高普尼克:我的本科专业是哲学。

在牛津读书时,我穿行于哲学和心理学之间。

在某些方面,我觉得我现在思考的问题跟那时候比并没有什么变化。

比如:我们如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信息量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如何知道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这些当然是伟大的经典哲学问题,可以一直追溯到柏拉图。

其他问题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如何在语言中发展意义?如何发展道德感?这些都是哲学问题,而通过观察儿童,我们实际上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然而,尽管如此,直到现在,儿童在哲学研究中基本上还是隐形的。

当问及一些重大的哲学乃至神学问题,比如,是什么赋予了你生命的意义?什么是重要的抑或有意义的?一个人最大的道德困境的根源在哪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说,回答这些问题肯定会涉及到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你看,儿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但至少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这一点并没有体现出来。

我认为有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过去的(西方)哲学家多为男性,而且(因其宗教背景)很多都是独身主义者,他们几乎没有抚养子女的经历,可能意识不到可以通过观察孩子来回答哲学问题。

而亚洲的哲学传统则不同,如孟子这样的哲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伦理与政治。

这些哲学家认识到家庭关系可能是国家关系或其他政治关系的重要典范,因此能够对此类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在这一点上,中西两种传统形成了对比,非常有意思。

儿童的心智有什么特别?

问:我想与您探讨一下您的著作《孩子如何思考》中有关婴儿潜能这一话题。与成年人相比,孩子的心智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呢?

高普尼克:婴儿的大脑存在更多的连接,受控性没有那么强,所以执行的功能就减少了。大脑的额叶部分比大脑的其他部分控制能力更弱。成年人对他们周围发生的大多数事情都是视而不见的,因为他们的关注点很窄,而3岁的孩子却能注意到周围发生的一切。对不同事物和各种可能性持有开放态度是婴幼儿的一大特点。

这跟情境有关。

比如,在以下两种情境下,你的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一种是做目标导向的活动(代表的是一种执行功能);另一种是做非目标导向的活动。

在第二种活动中,参与者能够接收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是灵活的、可塑的或有创造性的,这种更像是孩子们的行为方式。

与一个典型的成年人相比,儿童具有可塑性,即灵活性,他们对世界的复杂性更加敏感。

因此,灵活性、随机性、噪声、杂乱无章、缺乏重点等等,这些通常被我们认为是缺陷的特性,对于构建一个探索、尝试和学习的系统,实际上非常有益。

即使是成年人,如果能在目标导向的工作与冥想静修之间保持平衡,效果也会非常好。

在冥想的过程中,你故意不去关注需要做的具体事情,甚至不去走动,而是向更多的可能性敞开心扉。

而当你处于困境中,如遭受焦虑或抑郁时,可思考的事情范围会变得非常狭窄。

不过,当你进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像一个孩子,那么实际上你就可以振作起来,去考虑更多的可能性。

问:您对幼儿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您在书中写道,他们的生活体验就像“在巴黎第一次谈恋爱的样子”。

高普尼克:是的,你想想看,我们在日常工作之外的某一次非常棒的经历,其实特别像孩子们(每天)的经历。

问:有一种传统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把孩子看作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成人。而如今,像您这样的发展心理学家更加关注儿童的先天能力。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种新的对待婴幼儿的态度的呢?

高普尼克:我想,部分原因是,我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一话题了。

越来越多的人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在从事科学研究,这本身就对学科有推动。

另一方面,我们有了新的技术来理解儿童,并让儿童用他们的“语言”来告诉我们他们所知道的事情。

比如,我们可以做一些特定的实验——观察孩子们伸手去拿什么,或者婴儿和儿童在注视着什么,他们看什么东西的时间更长/更短,等等。

如何搞懂这些不能说话或很少说话的小家伙们的大脑在想什么,是一个很大的科学问题。

从方法上弄清楚这一问题,是一个伟大而美妙的、令人兴奋的科学挑战。

我们现在有很多新技术,可以说每周都会推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有两个重要发现:第一,婴儿从一降生就已知道了很多;第二,婴儿拥有非常强大的学习机制。

这不仅因为他们生来就具有一种反射性先天知识(Reflexive Innate Knowledge),也因为他们有非凡的学习机制。

你看他们每天到处乱跑乱撞,要是你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实际上是在非常系统地做那些能给他们提供最多信息的事情,而我们才刚刚发现孩子的学习机制如此强大。

我在《园丁与木匠》中多次提到一点:当父母有意识地做这做那时,可能不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反倒是孩子们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甚至从父母使用的某种语言的微妙细节中,可以耳濡目染地学到很多东西。

儿童心智比人工智能强大得多

问:作为国际认知科学领域的顶级学者,您一直走在这个学科的最前沿,那么当下您最关注的课题是什么呢?

高普尼克:在这段“静修”(疫情隔离)期间,我在撰写一部新书,书中关注的是一个有趣的、不同的领域——计算机科学。

我现在的工作是美国国防高级研究项目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简称DARPA)资助的一个大项目中的一部分。

DARPA代表了美国的前沿研究,为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提供资金,计算机就是DARPA项目的发明成果。

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资助人工智能和发展心理学这两个领域开展一些大型合作项目。

可以说,过去10年人类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比如关于深度学习或者深度强化学习,都是因为我们拥有了能够学习的机器,而不是仅仅试图将智能编程到机器中去。

谈到人工智能,我们可以追溯到计算科学的伟大创始人阿兰·图灵(Alan Turing)的第一篇相关论文。

在文中第一部分,他谈到模仿游戏,谈到一种被称为“图灵测试”的东西,他说:“你能设计出一个让人无法区分是人还是机器的系统吗?”文章写到一半时,他改变了策略:“也许我们不应模拟成人的思维,而是应该模拟孩子的思维。

”毕竟,孩子们总是在学习成年人如何做事。

但是,这些系统所从事的学习,像深度学习或深度强化学习,有太多的限制和约束。

它依赖于庞大的数据和繁多的例子,而且AI并不太擅长对这些例子进行归纳总结。

儿童是我们所知的系统中最好的例子,他们学习能力强,并且可以从极少的数据中做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总结和概括。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孩子们做的哪些事情可以用来为人工智能提供线索?比如,提到“喜欢探索”这一特性,我们知道,孩子们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实验”,这些“实验”常常被我们称为“什么都想尝试”(Getting into Everything)。

其实,正是所谓的“什么都想尝试”,才使他们能够获得相关信息。

那么,我们想知道的是,如果赋予AI以儿童般的好奇心,他们能更好地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吗?如果你设计一个机器人,它能不能像一个3岁小孩一样,仅仅通过观察他人便能够学会如何做事?它能否通过模仿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好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情况?

所以,一方面是我们(发展心理学)对AI的贡献,另一方面是思考如何将人工智能模型作为理解儿童的工具。这是一个令人非常兴奋的发展方向。

园丁之道:如何保护儿童的心智?

问:所以说,孩子们在某些方面可以成为伟大的创新者。有时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他们的好奇心大打折扣。您在《园丁与木匠》中,谈到了两种养育子女的模式/方法,“木匠”与“园丁”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您能详细介绍一下这两种模式的不同之处吗?

高普尼克:关于父母应该如何育儿,在美国、欧洲和中国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样一种观念,那便是,通过有目的地做一些事情,以达到某种特定的结果。

如同木匠一样,使用“正确”的方法,就会做“正确”的事情;测量的方式“正确”,建造的方式也就“正确”,最终便会得到一个好的、你真正想要的结果。

这就是木匠的模式。

我想强调的是,对于大多数事情,我们的确应该如此——设定一个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去实现这个目标。

不过,在养育孩子方面,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方法。

当你在做园艺时,或者当你在制造任何一种生态系统时,你是不能预料结果的。

比如,在你的花园里,有些植物会长得很好,但同时也会有一些你自以为绝对会成功,却没有如期成长的植物。

你要做的是建立一个系统,使足够多的不同植物在不同条件下茁壮成长。

那么,即使事情发生改变,例如遭遇严重干旱等气候变化,它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这样,园子里至少有一部分花草树木能够生存下来且可长得枝繁叶茂。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认为,“木匠”式的育儿模式就如同一种单一文化——每个人都尽力种出最大的土豆,我的土豆一定要比你的大。

其结果可能是,你会收获很多硕大的土豆,不过,一旦马铃薯枯萎病来了,情况就会变得很糟糕。

实际上,你应该接受并鼓励多样性,应该认识到结果并不由你掌控。

你只是在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许多不同的可能性都可能发生并得到较好的发展。

我希望这些事实既是对为人父母的一种启发,也是一种解放。

为人父母很重要,但他们的重要性不应表现为强制性地让孩子成为某种人,而应体现在是否为孩子们提供了茁壮成长的环境。

问:园艺理念是给予孩子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对吗?但我们如何才能缓解家长的焦虑呢?毕竟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棒的一个。您觉得园艺理念和家长的目标会有冲突吗?

高普尼克:我想是有的。

自这本书出版以来,我越来越意识到,家长的焦虑部分来源于经济考量。

如果你处于现在这样的知识经济中,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取得优异成绩便是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于是,人们会产生一种想法,那就是,如果我能让我的孩子在学校做得更好,或者让我的孩子变得更聪明,他们就会受益终生,反之,孩子未来便有可能失败,甚至会“从地图上消失”。

我不想完全否认这一点。

但如果我们能创建一个对各色人等都更为有利的环境,那么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更美好。

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和家长以充分的培育和支持,如此,一个没有拿到全优成绩的孩子就不会从经济阶梯上跌落。

这是处理此类焦虑问题的较好方式。

我有时会用爱尔兰麋鹿的鹿角来比喻这一现象。

爱尔兰麋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鹿角最大的麋鹿在性选择上占有优势,从而繁殖出更多的大鹿角麋鹿。

但结果是,这些麋鹿什么也做不了,因为它们的角实在太大了。

我想这样的事情正发生在中产阶级的父母身上。

家长们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种现象有点太疯狂了,不过一旦开始这种循环,人们就很难从中逃脱。

身处一个变化愈加剧烈的大环境中,我们需要的是灵活性、坚韧性和创造性。

根深蒂固的对特定技能的狭隘很可能导致孩子们都拥有相同的技能,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毁灭,是非常有害的。

我们不要把孩子当作手段,也不要以孩子长大后的样子来评判他们的价值,只有这样,从长远的未来和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人类最终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结果。

问:但是,对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他们的花园里只有一株植物,他们可能会觉得无法承担那株植物出问题的结果。

高普尼克:童年的多样性实际上适用于整个社区,而不是单个家庭。

(来自多个家庭的)孩子们拥有不同的气质、发挥不同的才能,意味着整个群体可以得到好的发展。

实际上,人类的孩子是如此无助,俗话说,“养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真正意义上的单位应该是一个群体,其中包括多位照料者和孩子,而不仅仅是一对亲生父母和他们的孩子。

问:那么,对于那些想成为“园丁”的父母,您会给他们提一些什么样的建议呢?您认为他们和孩子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高普尼克:我在美国常用的短语是“chill out”(放松)。记得有一次我在法国演讲,有人问道,“chill out”的意思是“把孩子放进冰箱”吗(“chill”是“寒冷”的意思)?不知“chill out”用中文应该翻译成什么?

问:我想,比较贴合的中文表述应该是“佛系”——这是一种流行的网络表达。

高普尼克:没错,这样翻译很合适!其实这种态度来源于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与孩子相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是最重要的。爱让人感到满足,但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尊重自己所爱的人的自主权,不管对方是孩子还是伴侣。爱的意义是——明白如何帮助他人来制定和实现他们(而不是你自己)的目标。

也就是说,当你照顾一个小孩时,并不意味着你要有一个特定的目标,然后去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你要做的是,让孩子拥有他自己的目标和愿望,并确保孩子处于积极和良好的状态,帮助他制定自己的目标。

对待老人也是如此。

比如照顾年迈的母亲,你不只是为她做那些(看似)对她最好的事,你要做的,是让她有能力去做她真正想做的事情。

问:关于如何过上充实而快乐的生活,您认为成年人能从孩子身上学到什么呢?

高普尼克:我认为,与孩子相处,本身就是我们做得最成熟的事情,它涉及到关于护理和道德责任等独特的情感问题。这一点在亚洲传统中比西方更为明显——你与身边人的关系是最基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经验的基础,而西方传统则相反,遵守法律或订立合同是道德运作的模式。总的来说,养育孩子意味着你会有非常强烈的道德感受。

其次,跟孩子这样敏感又敏锐的小家伙一起观察世界,这本身也教会了成年人一个道理:你时不时地要从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和有目标的活动中解脱出来,以一种不被引导的方式消磨时间,实际上只有这样,你才更具创新力,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介绍:赵静一,剑桥大学博士,李约瑟研究所及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古希腊与中国哲学思想比较)

关键词:

    快讯

    世界新消息丨爱让人感到满足,但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的说说,爱让人感到满足,但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发展心

    来源:互联网 23-06-20

    天天快看:现代艺术与独立游戏结合《art bit展》7月来袭

    为向大众介绍现代艺术与独立游戏之魅力,《artbit展》于近日公开并计划

    来源:中关村在线 23-06-20

    【环球速看料】LPR下调 百万房贷25年省17300元

    00:126月20日,最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五年期以上LPR下

    来源:中工网 23-06-20

    环球头条:145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_1450是什么意思

    1、一般情况下的充电时间=电池的标称容量 充电器的输出电流最好在显示

    来源:互联网 23-06-20

    韩国一季度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跌逾四成 对华投资下降近90% 环球视讯

    韩国一季度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跌逾四成对华投资下降近90%,韩国,国家统

    来源:观点机构 23-06-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