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开展雏鹰课堂 “燃”起文化自信
“雏鹰课堂”国学小课堂
大众网记者 侯畅 通讯员 岳雯婧 济宁报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小朋友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8月8日,在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雏鹰课堂”内,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解释着国学经典《论语》第一篇《学而》,不少家长带着放暑假的孩子前来,共同参与来自“家门口的辅导班·雏鹰课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举办国学小课堂 感受文化魅力
“今年举办的这个国学课堂实在是太好了,之前我也给孩子买了很多国学书籍,孩子年龄比较小,自己看有点费劲,我们平常忙着工作,很少有精力陪孩子一起阅读,今年带着孩子来参加“雏鹰课堂”了,本来以为就是能给辅导作业,没想到还能学论语,真心点赞啊!”陪孩子一同参加“雏鹰课堂”的家长刘女士开心地说。
为了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雏鹰课堂”增设了“国学课堂讲故事”“国学小名士诵经典”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现场分享国学小故事、组织孩子们开展《论语》《诗经》等经典诵读活动,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
组织参观村史馆 体验非遗文化
“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吗?这叫织布机,以前咱们村里人都是用这种机器来织布的。”酒仙桥街道田家村党支部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田胜伟正在给参观村史馆的少年们讲述着田家村珍贵的非遗文化。孩子们对展馆里的老照片、老物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拿出笔记本进行记录,有的上前直接体验,还有的拍照打卡。
参观村史馆是酒仙桥街道“雏鹰课堂”的必修课,通过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小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乡村发展变化、体验着家乡非遗文化。在村史馆墙上有个特殊的“光荣榜”——从田家村走出的“孩子们”,他们之中有年近耄耋之年的省部级干部、有扎根北上广深的“创客们”、还有刚刚考入985院校的“00后”,孩子们倍受启发,励志要成为和他们一样深受大家称赞的“田村人”!
分享孝道小故事 传承传统美德
“今天大家讲一个关于‘孝’的小故事。‘孝’字上部的‘老’字来源于‘考’,‘考’的本义就是拄着拐杖前行的老人,代表上部那位头发稀少,面带笑容的老人;下部一个‘子’字,是一个年轻人,代表这个老人的子孙。”军民学校老师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讲述着“孝”字的来源和含义。
“‘雏鹰课堂’是我们常态化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会依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今年,街道‘雏鹰课堂’增设了国学经典、传统美德等内容,通过一场场活动、一个个主题、一次次分享,在乡村大力营造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争做时代新人的良好氛围。”酒仙桥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负责人表示。
不仅仅是“雏鹰课堂”,近年来,酒仙桥街道打造了“乡村非遗曲艺小剧场”“东关未央文创街”等阵地,创新了东关“公益大集”东苑“睦邻大集”付家楼“后备箱集市”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文化进万家、非遗知识进社区、“国学小名士”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吸引周边群众居民打卡参观、积极参与、主动融入。这些“人从众”背后,是闪闪发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坚定的文化自信。
酒仙桥街道将充分挖掘辖区李杜、大禹等文化资源,持续发挥“雏鹰课堂”“三个集市”“非遗曲艺小剧场”等志愿服务品牌带动作用,推进历史传统文化与文明实践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覆盖古桥流水、长廊小亭、公益集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带。
关键词: